撰文|呂成龍(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
此件梅瓶造型規(guī)整、形體端莊、紋飾優(yōu)美。所繪圖案線條流暢,與所謂“至正型”元代青花瓷器風(fēng)格一致,顯示出元代景德鎮(zhèn)制瓷工匠高超的繪畫水平。
This vase features regularized figuration, dignified shape and graceful stripes. The patterns were drawn with smooth lines, complying with the style of so called “Zhizheng” blue and white China of Yuan Dynasty, demonstrating the superb painting level of the craftsmen in Jindezhen at that time.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帶蓋
An extremely rare and important blue and white 'peony' vase with cover, meiping
Yuan dynasty (1271-1368)
50.5 cm high
來源:國內(nèi)重要藏家90年代購于海外
近聞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在2019年春季拍賣會上拍賣一件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引起我很大興趣,不由得再次激發(fā)起我對中國古陶瓷中“梅瓶”這種器物的關(guān)注。
梅瓶是中國陶瓷中傳統(tǒng)瓶式之一,其基本形狀為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瘦脛,近足處微向外撇。足底向內(nèi)鏇削,形成圈足,一般稱之為“內(nèi)圈足”。梅瓶豎切面輪廓線宛如由兩條近似“S”形的曲線拼合而成,其在造型方面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形體端莊挺拔、線條柔和流暢,顯得雍容典雅。
“梅瓶”這一優(yōu)雅的名稱始見于清代文獻。清末寂園叟撰《陶雅》曰:“器皿之佳者,曰瓶、曰盂、曰罐、曰盒,曰爐、盎、杯、盤之屬,至于不可勝計,而以瓶之種族為最多。瓶之佳者,曰觀音尊、曰天球、曰餑餑凳、曰膽、曰美人肩、曰棒槌……曰梅瓶……”民國初年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對梅瓶作了進一步解釋,曰:“梅瓶,口細(xì)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微豐??趶街H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關(guān)于梅瓶之得名,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附會《飲流齋說瓷》的說法,認(rèn)為“因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而得名”。二是認(rèn)為其名稱或與“梅醞”酒有關(guān),蘇軾《答程天侔》尺牘中有“惠酒絕佳,舊在惠州,以梅醞為冠,此又遠(yuǎn)過之”的記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東坡全集》,線裝書局出版,201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卷八十四“尺牘八十四首”之“答程天侔三首”)。三是認(rèn)為“因口徑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因為第二種觀點未免牽強,第三種觀點又過于絕對化。
從左往右
圖一,唐代白釉梅瓶,高42.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圖二,北宋定窯白釉刻劃牡丹圖梅瓶,高36.5厘米。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藏
圖三,元代藍(lán)釉白龍紋梅瓶,高33.6厘米,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圖四,明代永樂青花竹石芭蕉圖梅瓶,通高40.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從現(xiàn)已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梅瓶定型于唐代北方窯陶瓷,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均收藏有唐代白釉梅瓶,從胎、釉特征看,頗似河南鞏縣窯產(chǎn)品。此后,歷代、歷朝幾乎都燒造過梅瓶,未曾間斷,而且釉色、花色品種不斷增加,至清代已多達(dá)至少30多種。各朝代梅瓶雖然品種不同,但在形體上卻均呈現(xiàn)鮮明的時代特點。如唐代梅瓶造型之飽滿(圖一)、宋代梅瓶形體之修長(圖二)、元代梅瓶體態(tài)之渾厚(圖三)、明代永樂宣德梅瓶式樣之沉穩(wěn)端莊等(圖四)。這說明各朝代梅瓶雖都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規(guī)范、使其基本結(jié)構(gòu)大體一致,但各朝代梅瓶又都有個性,即在尺寸大小和形體曲線收放程度方面不盡相同,可謂“大致則有,定體則無”。
梅瓶是元代瓷器中常見造型。當(dāng)時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鈞窯、磁州窯等均有燒造,尤以景德鎮(zhèn)窯所燒造梅瓶的花色品種最多、也最為著名。見有青花、釉里紅、藍(lán)釉白花、青白釉等品種。元代梅瓶原本都配有鐘形蓋,但流傳至今者,蓋多已遺失。元代景德鎮(zhèn)窯梅瓶無論是何品種,其形體比例大致一致,與宋代、遼代、西夏、金代梅瓶相比,肩部更加渾圓,脛部略顯開闊,整體顯得豐滿。
從左往右
圖五,元代青花“三顧茅廬圖”帶蓋梅瓶,通高38.6厘米,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圖六,元代青花《西廂記》故事圖梅瓶,高35.9厘米,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圖七,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厘米,湖北省武漢市博物館藏
圖八,1980年高安縣元代窖藏出土的墨書儒家“六藝”的六件元代青花梅瓶,高安元青花博物館藏
元代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梅瓶以青花梅瓶最為多見,所繪主題紋飾大致可分為三類,即人物故事、云龍、花卉等。元代青花梅瓶中最著名的有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三顧茅廬”圖帶蓋梅瓶(圖五)、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西廂記》故事圖梅瓶(圖六)、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四愛”圖梅瓶(圖七)以及江西省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收藏的1980年出土于高安縣元代窖藏的6件分別墨書《周禮》“六藝”之“禮”、“樂”、“書”、“數(shù)”、“射”、“御”的4件云龍紋和兩件纏枝牡丹紋梅瓶(圖八),楷體六字被同時分別墨書于梅瓶蓋內(nèi)和外底。所見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除了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收藏的兩件以外,還見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3件(圖九、圖十、圖十一)、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收藏的1件(圖十二)、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1件(圖十三)以及日本私人收藏的1件(圖十四)等。
從左往右
圖九,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0.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十,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2.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十一,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1.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十二,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38.1,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藏
此次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推出的一件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系私人收藏,從未公開露過面。通高50.5厘米、不帶蓋高44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14.5厘米、蓋口徑9.5厘米、蓋高9.5厘米、蓋內(nèi)榫口徑2.7厘米。小口,出沿,梯形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淺圈足。瓶內(nèi)口部施釉,往下無釉。底足露胎無釉,略顯粗糙,有粘砂和褐斑,圈足有刀削痕。外壁通體釉下青花裝飾,肩部卷草紋裝飾帶下繪四個均勻分布的云肩紋,云肩內(nèi)相間繪鳳穿梔子花、大雁穿菊花紋。云肩之間以折枝蓮花相隔。腹部繪纏枝牡丹紋,婉轉(zhuǎn)起伏的花枝上結(jié)有四朵姿態(tài)各異的牡丹花,夾雜小花苞?;ㄖι先~片大小、姿態(tài)不一,夾雜小嫩芽。大葉片飽滿,呈麥穗狀。肩、腹部紋飾以雙弦線相隔。脛部繪八個仰蓮瓣紋,蓮瓣內(nèi)繪卷草紋,蓮瓣頭之間只象征性地繪覆蓮瓣頭。腹部纏枝牡丹與脛部蓮瓣紋之間以卷草紋相隔。近底處畫青花雙弦線。
此梅瓶附鐘形蓋,蓋頂置圓珠鈕,鈕下有一圓形凸起。蓋內(nèi)無釉,置管狀榫,以供插入瓶口,防止瓶蓋滑脫。蓋外青花裝飾。鈕上繪八道火焰狀線紋。蓋面繪卷草紋,蓋面邊沿繪雙弦線。蓋外壁上下弦線之間繪8個蓮瓣紋,蓮瓣內(nèi)繪如意頭形花苞頂著圓圈和圓點。
此件梅瓶造型規(guī)整、形體端莊、紋飾優(yōu)美。所繪圖案線條流暢,與所謂“至正型”元代青花瓷器風(fēng)格一致,顯示出元代景德鎮(zhèn)制瓷工匠高超的繪畫水平。
這件青花梅瓶與目前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3件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中的1件(見圖九)和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收藏的1980年出土于高安縣元代窖藏的兩件纏枝牡丹紋梅瓶(圖十五)的造型和紋飾布局最為接近,只是輔助紋飾略有不同。
從左往右
圖十三,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1厘米,1959年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應(yīng)塘村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沐晟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圖十四,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3.3厘米,日本私人藏
圖十五,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通高48.7厘米,1980年11月江西省高安縣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元青花博物館藏
元代青花瓷器造型豐富,從目前所掌握的實物資料看,主要有瓶、罐、觚、匜、盒、硯、碗、盤、酒杯、香爐、兩口軍持、單口軍持(凈瓶)、執(zhí)壺、茶盞、茶盞托、器座、筆架、水盂、花盆、高足杯、高足碗、舍利塔、酒盞托盤等。使用功能主要涉及日常飲食用器、供器和隨葬明器等。有些基本造型又可細(xì)分為各種不同樣式,如瓶有梅瓶、玉壺春瓶、四系扁瓶、盤口瓶、凈瓶等。其中梅瓶又有圓形、八方、大口等不同式樣;罐有短直口、盤口、八方等不同式樣。據(jù)統(tǒng)計,如果按照細(xì)分,元代青花瓷器造型多達(dá)數(shù)十種,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罐、大盤、高足碗(杯)等最為常見。值得一提的是,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大者甚大,小者甚小”,在制作工藝方面的顯著特點之一是“粗者甚粗,精者甚精”。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使用從伊朗卡善地區(qū)進口的上等青料描繪紋飾,筆法嫻熟,線條流暢,用筆豪放,紋飾優(yōu)美。青花發(fā)色濃艷。多見大件器物,且多出口到中東、印度地區(qū)。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小件器物則多使用一般青料描繪紋飾,青花發(fā)色灰暗,繪畫工藝粗率,多出口到東南亞地區(qū)。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紋飾可分為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兩大類。主題紋飾見有人物故事、鳥獸蟲魚、花草瓜果、樹木山石等各種題材;另有個別特殊題材,如十字金剛杵。輔助紋飾有弦紋、卷草紋、錢紋、回紋、蕉葉紋、云肩紋、蓮瓣紋、幾何紋、纏枝花紋等。
元代青花梅瓶主要有圓形和八方形兩種形式,以圓形為主。高度多在30至50厘米之間。其造型特點是小口(個別口較大)出沿、短頸、豐肩、修腹、瘦脛、近足處微外撇。部分梅瓶還保留有鐘形蓋,蓋頂置圓珠形鈕,蓋內(nèi)多置管狀榫(亦有少數(shù)不置管狀榫者),蓋到瓶上后,榫可插入梅瓶口內(nèi),以防瓶蓋滑落。元代青花瓷器中還見有一種帶座梅瓶,形體較小。
關(guān)于元代青花梅瓶的成型方法,以往人們多認(rèn)為是先分段拉坯成型、再用泥漿粘接而成。而景德鎮(zhèn)黃云鵬先生通過實踐和仿制后認(rèn)為,元代青花圓器和琢器均先采用分段印坯成型、然后再用泥漿粘接而成。以梅瓶為例,先用印坯方法作出口、肩、腹、脛、底等5個部分,然后再用“接頭泥”粘接成整器。
總之,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即將拍賣的這件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造型規(guī)整,紋飾優(yōu)美,最重要的是保留有原蓋,可謂彌足珍貴,相信一定會引起廣大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關(guān)注。